書商書單
島知曦
全書以主角盧丙丁串出那一代掀起「臺灣意識」的各行各路知識份子,呈現1920至1930那個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年代,兼又穿插漢生病奮鬥史;同時也藉歌唱藝術家林氏好的故事,帶出1930年代曲盤時期流行音樂盛況,生動刻劃著那個臺灣意識最蓬勃、心靈最熾烈的時代。
試閱網址:
認同與差異
在這個訊息快速流通、人際接觸頻繁的「全球化」時代裡,「認同」不但是人們朗朗上口的語彙,更是各學門研究者競相關注的議題,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。然而:認同所為何來?什麼是認同?與誰認同?又為何認同?本書、論述分析取徑等六大理論觀點,並分別針對身體、健康、性別、母職、種族、族群等關鍵問題面向,逐一探討「同一與差異」此核心概念之豐富意涵。
出版社網址:
汙名-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(Stigma: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)
《污名》是一場極富啟發性的考察旅程,探索著一群無法符合社會所稱「正常」標準之人的生命情境。這群人由於不能得到社會的完整接納,於是成了被污名化的人。身體殘缺者、精神疾病患者、吸毒者、賣淫者、或因其他各種原因而遭放逐者,都必須不斷努力適應自己不穩定的身分認同。
試閱網址:
規訓與懲罰-監獄的誕生(絕版)/監視與懲罰:監獄的誕生 (電子書)
此次版本係依法文原作重新翻譯。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:酷刑、懲罰、規訓與監獄。從一場失敗且殘忍的酷刑與一份犯人作息表,掀開探究懲罰體系巨大轉向的序幕,呈現每一次刑罰的轉變,權力與社會所產生的變化。
試閱網址:
癲癇與文明(Madness and Civilization)
十八世紀末,當瘋顛被確定為一種精神病前,瘋顛與非瘋顛、理性與非理性,用一種躲躲閃閃的方式相互依存,相互交流;直到現代安謐的精神病世界建立,瘋顛與理性用以交流的一切期期艾艾、支離破碎的語詞被拋棄了,理性的靜默獨白成為精神病學闡述瘋顛的唯一語言,而深掘了兩者之間斷裂的鴻溝。傅柯在《瘋顛與文明》中所論述的正是「那種沈默(silence)的考古學」。
電子書網址:
桑切斯家的孩子們:一個墨西哥家庭的自傳(新版)(The Children of Sánchez: Autobiography of a Mexican Family)
書裡的故事揭露了一個暴力和死亡、苦難和剝奪、背叛和破碎的家庭,以及犯罪、貪腐、警察霸凌,的世界,但也顯現了濃烈的情感與人性的溫暖。從桑切斯家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,拉丁美洲經濟與社會急速變遷之際,生活在國家核心重鎮的貧民窟裡、一個只有一間房間的家庭,最真實的樣貌。
試閱網址:
泰利的街角(Tally’s Corner: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)
《泰利的街角》自1967年出版以來便獲得廣大的迴響,民族誌研究紮實,推理深具說服力,拓展了社會科學界對都市問題、貧窮再製以及種族議題的視野,因而屢被各界意見領袖列為必讀的經典。
試閱網址:
貧窮文化: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
(Five Families: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)
這本書是五個墨西哥家庭中日常生活極富戲劇性的有力寫照,一部溫厚的人類畫傳,同時是出血性的變遷中文化之嚴謹而權威的記錄。它提供了今日墨西哥社會的切片,作者把讀者帶到五個家庭的裡頭,也領進這些人們的心中,和小農莊、貧民窟、大雜院和高級住宅區裡的他們生活一整天。
電子書網址:
我在底層的生活: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(新版)
(Nickel and Dimed:On (Not) Getting By in America)
我們從小就被教導「努力工作是成功之道」、「努力工作就會出人頭地」,或是「我們就是努力工作才有今天」。我們被灌輸「努力工作」是脫離貧窮的不二法門,沒有人告訴我們,就算你「努力工作」,還是有可能發現自己仍然深陷在貧窮和負債中,甚至越陷越深。
試閱網址:
性的解析:身體、性別與各年齡層的性
Human Sexuality: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, Vol. 1
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,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。特色是採取「正向看待」的觀點,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,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,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,並不斷逐年修訂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位的性學讀本
試閱網址:
https://viewer-ebook.books.com.tw/viewer/epub/?book_uni_id=0010788291_reflowable_trial&version=V001.0028&encrypt_type=none&is_trial=true
性的解析:性愛與溝通、性表現、性犯罪與性產業
Human Sexuality: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, Vol. 2
性,不只是生殖器的相互摩擦
人類的性行為總是包括了豐富的情緒──從愛到焦慮,從渴望到憎惡。若我們無視於此,那麼我們仍然不懂性、不懂愛,不懂別人,也不懂自己。本書是《性的解析》系列的第二冊,剖析性的心理、文化與社會面向。本書內容的背後有著大量的研究與調查支撐,這些客觀的研究成果足以豐富我們對於性的理解,破除僵化的偏見與刻板印象。
性的解析 :懷孕、生產、性的醫療與健康
Human Sexuality: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, Vol. 3
創造繼起的新生命,是性的重大意義之一;但性的意義遠遠不僅止於傳宗接代,它更是對於我們的生命的自我完成。「生,還是不生?」「拿掉還是生下來?」這一連串和性有關的決定,決定了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以及我們是什麼樣的人。也決定了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。
試閱網址:
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2014年
女學會創會不久即出版《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1995年》,是台灣婦女運動第一次有系統的發聲,二十年後的今日,有二十位作者(連編者)為女學會成立二十周年再度出擊,推出《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2014年》,在這十二篇章中輪廓鮮明,每位作者提點的因應策略及揭示的衍生新的問題或新的困境,不一而足,集結我們女性及認同女性價值的能量,創造解放所有壓迫的有利條件!
試閱網址:
波瀾與細流:台灣婚暴服務初啟時
本書由六位曾經投入婚暴救援工作的「開拓者」
分享一己勇於實踐理念的生命歷程
在她們的分享中,讀者可以了解受暴婦女爭取自由的艱辛
書中並如實呈現女性社工在工作崗位和個人家庭裡爭取平權的努力
從她們的經歷,也看到台灣國家治理家庭暴力的歷史軌跡
試閱網址:
衣櫃裡的親密關係: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
本書作者謝文宜歷時五年,透過深入訪談的質化研究與量化分析,提供台灣同志伴侶親密關係歷程最深刻的本土化經驗。在深度訪談部分,有鑑於親密關係是由伴侶雙方共同建立,因而給予同志關係中的伴侶雙方同等的發聲機會,以瞭解雙方對於關係經營的主觀詮釋與意義,進而分析國內同志伴侶從相識、相知、相戀到彼此承諾、互許終身的動態歷程及其意涵。
試閱網址:
女界門風:台灣俗語中的女性
俗語,不只是掛在嘴上說說而已,尤其是具有性別意識的俗語,每每左右著傳統女性的發展。這本書,揭露了各種不同身分的閩南女性成長歷程,包含:大家閨秀、童養媳、查某女間、娼妓等……,「她們」生命歷程的開展,多在俗語的驅使與制約之下,朝向符合社會期待的典型女性──一種最為人熟知的賢妻良母形象發展。俗語的重要性也透過「她們」的成長得到具體的呈現。
試閱網址:
https://service.ebook.hyread.com.tw/ebookservice/epubreader/hyread/v3/reader.jsp
該隱的封印-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(Raising Cain: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)
同志 藉由動人心弦的案例研究與先驅的學術研究,《該隱的封印》一書明白指出,男孩子被有系統地帶離情感生活,帶離的力量有兩種:一是成人,另外一種則來自於男孩同儕的「殘酷文化」,在殘酷文化中的男孩子很少被鼓勵,少有機會發展出熱情、敏感與溫暖等特質。的伴侶諮商
試閱網址:
日本男色物語:從奈良貴族、戰國武將到明治文豪,男男之間原來愛了這麼久
在日本明治時代初期,所謂的「男色」風俗和男女戀愛享有同等的待遇,距今不過一百五十年。而在明治時代之前,男色也絕非異端或禁忌,反而極為常見。本書蒐羅奈良時代至明治時代的各種男色逸聞,詳盡介紹那段對同性戀毫無偏見和歧視的時代,以及當時各種的「男男之戀」!
試閱網址:
阿媽的女朋友: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
一九五〇年代的台灣隨著全球分工逐漸變化,經濟逐漸發展起步,因為工業發展的勞動力需求,女性得以離開家事束縛進入職場,有經濟能力後開始有不一樣的可能。各種傳統束縛的解放與生命的可能,是一波波拉子集結運動所累積出來點點滴滴的改變,並非一夕之間完成的。
試閱網址:
液態之愛:論人際紐帶的脆弱
Liquid Love: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
本書的主角是當代的男男女女,他們沒有任何羈絆,尤其沒有那種固定或長久的羈絆,因此,他們心中對自我界定與自我主張的渴望也永遠無法止息。這些棲居在液態現代社會的人們,必須想盡各種方法、奉獻各種心力來建立相互之間的紐帶。然而,這些紐帶卻沒有一個會注定長存。
試閱網址:
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:我不完美、我混亂、我不怕被討厭,我擁抱女性主義標籤(Bad Feminist: Essays)
蓋伊透過幽默自嘲又犀利的風格,推翻社會對女性主義的刻板印象,反對將女性主義視為負面貶抑的標籤。她認為女性主義沒有既定的正統樣貌,也不需信仰全體一致的女性主義。重要的是,呈現多元的樣貌,尊重彼此的差異,讓紛亂的世界聽到女性主義的多元聲音。
試閱網址:
從創傷到復原: 性侵與家暴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
Trauma and Recovery: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―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
祕密公諸於世之後的汙名與社會歧視比起虐待本身更加傷人,所以往往不願意當下就揭露或擺脫受虐關係。赫曼博士最重要的創見,就是提出「復原三階段」論:建立安全感、回顧與哀悼,最後也是最重要的,就是重建人際連結。
試閱網址:
讓傷痕說話: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
「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目的,就是希望有一天,再也不需要這個門診!」帶著這樣的冀盼,徐志雲醫師寫下了診間看到的彩虹人生。這14篇故事,有些驚心動魄,有些啼笑皆非,更多的是於心不忍。診間不過是社會的一隅。我們在此看到了片段的事件、濃縮的情節、拓印之後的憂鬱。外面世界的人生,卻是更連綿不斷的驚心動魄。
試閱網址:
被隱形的女性
Invisible Women: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
《被隱形的女性》揭露在這個主要為男性打造的世界裡,人們總是系統性的忘記納入一半人口的意見與經驗。自由人權活動家佩雷茲首度融合全球跨領域的案例分析,以及研究,揭露性別分析資料不足所造成的嚴重偏誤,說明女性以哪些隱而不顯的方式遭到漠視,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試閱網址:
親密關係
放在社會學理論及研究發展的脈絡來看,潔敏森不僅超越派森斯 ( Talcott Parsons)從現代性與理性化的基礎,侷限於家庭主義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組織、社會團體的思維模式;更企圖與紀登斯(Giddens, 1992, The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) 對現代社會之情慾、愛與性慾,即親密關係之轉化論的對話。
試閱網址:
愛情的正常性混亂:一場浪漫的社會謀反
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
本書從社會學角度來審視愛情,將個別的生命史經驗放在較廣泛的社會秩序中來理解,或許更可以領悟到:混亂與正常都屬於秩序的一部份,正常或穩定代表著理想的狀態,混亂或不穩定則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,愛情的正常性混亂,就是這兩種矛盾的統一。學著忍受它吧!
試閱網址: